合群还是不合群,本质在群的选择
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合群的人。
初中因为义气二字,跟带班班主任闹僵,意外成为全校那一届唯一一个跳级成功的初中生。
高中因为班长的一句:“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。自己想吧!”,然后1年后我和他参加数学奥林匹克大赛,拿了同样的奖。
上了大学,大一当大家沉浸在自由的氛围里享受生活时,我熬了一个星期的夜,参加“挑战杯”大学生创业大赛,组不成团队我自己一个人硬是完成了。
这种不合群,从一开始的寂寞和不舒服,到如今的孤独。
直到两年前,我开始了知识付费之旅,我才明白,原来我的不合群,是因为我周围的群体,无法与我达到同频。
人以群分的本质
都说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但是我们很少去思考,为什么人会被群分。
在古代人以群分,一般是以部落来分。
因为过去的生存条件恶劣,群居能够通过合作,而更好的生存,也能抵御不是自己部落人,来抢夺财物的危险。
到了民国,人以群分大多是以家族来分。
世界上比较有名的贵族家族以及财富家族,比如罗斯柴尔德家族、杜邦家族等等。
家族中往往一人得道,就会带动整个家族的发展。
如今,一夫一妻制以及计划生育的执行,很少见有之前那种大家族了。
尤其是80后、90后,孤独成了大家共同的心病。
到2016年,社群突然就开始兴起。
互联网的加入使得孤独的人,找到了当下可以群分的依据:共同的爱好或者价值观。
于是,圈子则成了如今年轻人的港湾。
正如罗振宇在《启发俱乐部》中所说,他一开始不明白,为什么线上的减肥训练营很贵,只是每天相互监督,上传吃的食物,在他看了没有多大的知识含量,还有那么多人会参加。
后来,他想明白了这里面“最贵”的是,有共同目标的人,在一起奋斗的陪伴。
不同时期,人以群分的划分标准不同。
当我们真正洞察到这一点后,才能明白我们自己跟周围合群与不合群的本质,也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合群与不合群的边界
我们常常看不透世界,是因为我们从小被教育用二选一的思维来看待世界,并进行判断。
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会发现,自己在生活中是一个合群又不合群的复杂体。
那么我们该如何做,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与周遭人的关系呢?桥水基金创始人达·里奥在《原则》一书中提到:“我们所有选择背后都离不开自己对待生活和工作的原则,找到这些原则,不断更新迭代,才能够真正做到随心而于不逾矩。”
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2方面来做:
明确自己待人处事的价值观
我们常说做个人品牌需要独特的价值观。其实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,高手对于自己价值观有非常清晰的认知,并且不断向外界释放自己的价值观。
这样做的好处是,能够自动筛选不同频的人,同时吸引更多同频之人在身边。
要想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,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。
找到自己待人处事“恒一”的标准和原则,然后坚持地执行下去。
寻找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圈子,远离消耗自己的人或事。
以包容之心,对待与我们不同的人
人生不可能全部顺遂,我们也不可能只活在跟自己同频人的圈子里。
真正的高人,都是大隐隐于市的。
尽管他们的眼界和格局,比周遭市井之人高出很多倍,但是依然能够和世界和平相处。
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的包容之心,以及超强的同理心。
世界上的人万万千,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跟我们一样的价值观。
古典在《超级个体》专栏中提到:“当我们选择了一种价值观,就意味着世界上有至少一半人站在我们的对立面。”
我理解你,但我并不认同。
我想是我们对待与自己不同之人最好的处理方式了。
一个成熟的人,能够同时接纳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。
原因是他知道两种不同观点背后的价值观以及使用边界。
任何一个问题,如果我们站在其表面观点的辩护上,往往就会陷入困局里。
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观点背后的“为什么”,那么问题就会变得简单。
坚守自己的原则,理解他人的不同,方能在这世界过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共有 0 条评论